造车这一大活,成了近几年来企业最“热衷”的奔头,不管是老牌车企还是后起新秀都想在这个新能源市场分一杯羹,那事实上造成真的那么简单吗?还记得前几年小米官宣开始造车的时候,基本上没有人看好雷军。今年3月,造车3年的小米汽车终于上市,而且数据表现已经超越了不少新势力和老牌车企。作为绝对的新手,小米汽车是如何后来居上的?
2021年3月30日,小米官宣进军电动汽车行业。各种批评、质疑、诋毁接踵而至,网络舆论一致认为小米汽车入局太晚,已经错过最好的发展机会。
2024年3月28日,小米SU7上线,24h大定近9万台,单周销量曾突破6000台,在七月份,小米SU7超越了特斯拉Model 3,登顶20万元以上级国内新能源轿车销量榜首。并在此后的几个月内销量呈现稳定增长的趋势。
本文将从产业变革、政策、品牌、生态等方面谈谈小米汽车是如何扭转大众对于小米的品牌印象,实现后来居上的。
猎聘大数据研究院发布的《2022 汽车行业人才数据报告分享》中提到:
2022年汽车行业进入智能化电动车大时代,当前面临三大特征,五大变化。
据国家发改委预计,2025年中国的智能汽车渗透率达82%,数量将达到2800万辆。2030年将达到95%,约为3800万辆。中国汽车工业协会预测,中国将在2020至2025年间实现低速驾驶和停车场景下的自动驾驶;2025至2030年间实现更多复杂场景下的自动驾驶。据中国信通院发布的《中国车联网白皮书》,预计到2025年,中国智能汽车市场规模将接近万亿元,自动驾驶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千亿美元,2022- 2025年4年产业复合增速达36.85%。由此可见,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还处在蓬勃发展的阶段。
与此同时,在此次汽车产业变革的浪潮中,由于中国企业在动力电池等新能源领域的耕耘,我国新能源汽车正在逐步弯道超车,出口销量逐年攀升。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12月9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1-11月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实现606.7万辆,同比均增长100.0%。其中,2022H1新能源乘用车增速超过150%。今年可提前完成规划目标。当前渗透率达到24%,基本与德国持平,远超美国(7%)和日本(2%),电车出口为主要增量填补海外市场的供给缺口。预计2022年新能源车渗透率达到27%,2023年有望突破30%。
根据世研指数发布的《2022汽车品牌影响力指数报告》,中国开始成为世界汽车出口大国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2022汽车品牌影响力》世研指数报告显示,2022年在新能源汽车销量同比增长93.4%的情况下,市场占有率仅有25.6%,大部分的市场份额还是被传统的燃油车占据。
由此可见,在2021年左右,虽然整个新能源汽车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但是由于核心技术尚不成熟、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产业格局尚不稳定等原因,许多车主对于新能源汽车还是选择持观望态度,并且随着动力电车、智能驾驶等关键技术的发展,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前景十分广阔。
因此,目前来看,小米汽车的入场时机绝不是曾经大家批判的“为时已晚”,而是“恰到好处”。
中央及各地积极推动新能源汽车发展,通过“补贴+基建”发力新蓝海,不断颁布各类政策
释放消费潜力
小米从发布小米手机10起,喊出了冲击高端的口号,但许多人对此貌似并不看好,毕竟小米一直以极致性价比著称,大家认为小米抛弃极致性价比的战略是忘记了初心。
但汽车产品相较于手机产品,有个很大的不同是,在消费者眼中,汽车产品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用户的社会地位,因此小米汽车想要成功,首先要摆脱“低端”的标签,否则在刀光剑影的低端市场,小米很难立足。
于是小米汽车进行了多方面的努力:
小米汽车的首席设计师、外饰设计总监、设计顾问分别来自德国宝马总部,德国奔驰总部,宝马集团,虽然小米SU7的外形与保时捷十分相似导致出现了许多批评的声音,但是这些声音从来没有批评小米SU7丑。
在小米SU7发布前,许多人对小米SU7的售价进行了预测,大部分人认为会在20w内,但是雷总在一次采访中表示,9.9w 14.9w 甚至19.9w都不是不可能的,并且在发布会上也多次强调小米SU7的高配置,高性能,以提高大家对小米SU7的价格预期。
这属于小米的看家本领,小米再次给各大车企上了一课。为女性用户考虑的防晒,为苹果用户考虑的兼容问题,以及为首批车主亲自交车等方式,为小米汽车圈了一大波粉丝。
2023年12月27日,小米公司在微博发文称,小米汽车正式加入小米“人车家全生态”。13年来,小米一直在智能手机、智能穿戴、智能家居领域深耕,随着小米汽车的发布,小米“人车家全生态”也实现了真正闭环。
根据西南证券发布的小米汽车产业链专题报告《全方位布局汽车板块,后来者有望居上》中指出:
小米产品已全方面渗透生活,有利于汽车推广
自小米宣布入局新能源汽车行业起,小米在汽车产业链的布局也相当深厚,投资重点集中于动力电池、自动驾驶、汽车零部件、智能座舱、“三电”等新能源汽车关键技术领域。小米对汽车产业的全方位布局,有助于打造协同效应,实现资源共享,确保小米汽车产业链持续、稳定、有效运转。
小米汽车的SWOT分析:
Strengths(优势):
Weaknesses(劣势):
Opportunities(机会):
Threats(威胁):
小米汽车成功的关键,首先是小米造车的决心,在起步比友商晚六七年的情况下,小米并没有因急于入市而选择走捷径。雷总亲自挂帅,重金投入,踏踏实实建工厂、攻技术,为了成为最专业的车企老板,雷总考过了专业的赛车驾照,三年开过170多辆车,深入理解了不同类型的用户的需求,不同汽车产品的差异,做到真正的懂车懂用户,做了很多细致入微的创新,极大提高了用户的体验感,解决消费者的痛点。
其次是野心,小米不仅仅要做新能源汽车厂商,更要成为新能源汽车智能化的标杆,依托在手机产业以及智能家居产业的深耕,小米在做智能化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特别是在苹果宣布放弃造车以后,被网友戏称“苹果最好的适配商”的小米再次把目标瞄向了苹果用户,小米SU7做了许多对于苹果设备的适配,没有搞差异化,逼迫消费者“二选一”,而是主动适配,给予用户更多的低成本的选择权,做到了真正的以人为本。
小米汽车的成功,一举打破了小米“低端化”“组装厂”的标签,成为小米迈向高端品牌的关键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