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评价一个B端产品是否好坏的关键点其中就有“审批流程”,因为审批流程往往是业务流转的关键节点,但往往因“照搬线下”而陷入低效与混乱。今天小编将从业务本质出发,拆解审批流程的设计逻辑,探讨如何通过角色识别、流转路径、权限控制与异常处理,构建既合规又高效的审批机制。
B端产品中,往往会涉及到围绕“人、事、物、财”四个维度进行审批管理的流程,那接到审批流程设计需求的时候我们需要从哪些方面去思考呢?希望本文可以帮助你对审批流程形成更完整的认知。
一个完整的审批流程可以拆分成审批角色、审批流程、审批进度、审批通知和权限划分五个部分。
审批角色可以分为发起人、审批人、抄送人和落实人。
在审批里面最重要的就是审批流程,各企业由于组织架构、管理制度和业务流程的不同,往往会定义符合自身情况的审批流程,一般包括以下四类审批流程。
1.自由审批流:由于审批的事项不一样,审批人也不一样,可以由发起人或者审批人自主选择审批人员,比如常见的通用审批流程。这里有两种情况:
以下的串行审批流、并行审批流和条件审批流都属于固定审批流,也就是发起人提交审批时,审批环节就确定了。
2.串行审批流:指当一个审批节点通过后,才能进入下一个审批节点。
3.并行审批流:指一个审批节点存在多个审批人审批,这里有两种情况。
4.条件审批流:指基于条件流来确定审批节点和审批人,比如3天内的休假由上级领导审批,而3天以上的休假就需要上级领导和行政审批。
审批流程的功能操作:
1.驳回:可以驳回到发起人、驳回到上一个环节或驳回到之前任意一个环节重新审批,具体驳回到哪个环节可以根据业务需要预设好。如果是驳回到发起人,流程可以是重新审批或者跳过已经审批通过的环节。
2.抄送:抄送人不参与审批过程,但需要通知具体的审批事项。
3.加签:在固定的审批流程中插入审批人节点,有向前加签和向后加签两种方式。
4. 转审:将该审批人节点替换为其他审批人,不增加新的审批节点,只是进行人员替换,有些情况下需要限制转审次数,有些系统也叫做转交或者转发。
5.打印:可以将审批内容直接打印出来归档。
6.催办:流程未结束时,申请人可以对当前审批人进行催办,但需要注意催办规则,比如发起流程24小时内不能催办,催办后需要超过24小时才能再次催办,有些情况下还需要填入催办原因。
7.撤销:流程未结束时,申请人可以撤销流程。
8.重提:流程被驳回/撤销后,可以快速重新提交流程。
9.超时处理:可以配置超时时间,超时后一般需要自动推送提醒,也可以有超时自动同意、超时自动不同意、超时自动撤销等操作。
审批流程的规则定义:
1.发起人去重:发起人和审批人重复时,自动审批通过。
2.审批人去重:审批流程中有多个审批人重复时进行去重,也可以设置某些节点不参与去重,比如相邻节点审批人重复时,后一个节点自动审批通过。
3.可见范围:控制审批流程可见范围,比如只有参与人可以看到流程,或者只有参与人可以看到审批日志,其他人不可见。
4.审批设置:触发二次确认的弹窗,并且在“驳回”时,需要必须填写驳回理由,部分情况下可以内置固定的驳回原因。
审批进度主要是需要有明确的审批节点和审批状态,让用户可以一眼知道当前是在什么状态,流程卡点在哪里等信息。展示形式可以是表格、进度条和流程图,进度条示例如下:
除此之外,还会有展示流程处理时长、流程完整展示或者精简展示、流程升序或者降序等设置,需要根据实际业务场景来定。
1.发起人发起申请后需要通知审批人需要审批的事项。
2.审批人审批后,不管是通过还是驳回,都需要把审批结果告诉发起人。
3.审批超时后,需要通知审批人及时进行操作。
4.提供催办功能,避免发起人因为等待产生焦虑,催办后需要提醒到审批人。
在流程实现方面,主要可以分为2种实现方式,一种是用代码实现,另一种方式是使用流程引擎来实现。
1.代码实现:是将业务抽象成流程,一旦业务发生变化,就需要调整代码逻辑。
2.流程引擎:是将业务抽象成流程节点,我们只需要关心流程表单、流程节点和流程配置,特别是比较复杂的场景、流程经常发生变化或者业务流程比较多,用代码实现是不显示的,最好就是用流程引擎。
之前也是在这个地方踩过坑,当时因为公司自研的流程引擎不完善,我们就只能用代码实现,但凡客户想要调整一下,或者想加驳回到指定节点这种功能的时候,就需要开发介入。而且由于系统中涉及多个业务模块和业务流程,每个流程展示方式还不统一,这就导致整个系统风格还不一致,真的不堪其扰。
对于已经发起的审批,可能会出现审批流上的相关人员离职但流程未结束的情况,审批处理情况有以下方式:
1.任务自动分配:
2.用户介入处理:可以通知到发起人或者管理员,评估流程重新发起或者进行任务强制转发。
审批流的目标是提高企业运转效率,产品设计过程中主要是表单和流程的设计,尽可能做到页面简洁、操作精简、流程可配、进度清晰和通知及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