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交媒体时代,播客作为一种新兴的内容形式,逐渐走进了大众的视野。然而,当视频与播客结合,形成了所谓的“视频播客”时,这一形式是否真的能够成为下一个风口,却引发了广泛的讨论。今天小编和大家一起探讨下视频播客这一风口会不会火起来。
社媒时代,衡量一档节目火不火,关键指标是它在各大社交平台上的讨论度。
所以当鲁豫时隔13年对谈陈奕迅、于谦与蔡明虚拟形象「菜菜子」跨次元同框、理想汽车CEO李想在罗永浩视频博客中潸然落泪的切片刷屏网络,不少播客原住民振臂高呼:「播客出圈了!」,并大胆预言「它是下一个风口」。
说实话,有点高兴得太早了。
短剧能「爆」,是因为它创造了长剧无法达到的「一分钟一个爽点」,《盛世天下》能火,是因为它无论剧情还是玩法都前所未有的「新」。而视频播客呢,除了增加画面,几乎没一处创新点,而这点创新又正好和访谈节目「撞型」了。
一个连「新产物」都算不上的衍生品,如何能成为「下一个风口」?
众所周知,现如今短视频平台的触及面是最广的,一档节目如若不将抖音、快手、小红书作为宣传主阵地,就等同于自主放弃了最活跃的流量池。B站的视频播客切片就是因为在抖音出现爆款,才会有「播客出圈」的呼声。
出圈了,然后呢?根本没几个人「入圈」。因为刷抖音的和刷B站、看视频的和听播客的压根不是一批人。
抖音是极致化的「耗时间」工具,用户的唯一操作就是下滑,被动接受完信息后再选择划走还是点赞评论,而B站是鼓励深度「花时间」的内容社区,需要浏览视频封面与标题选择是否观看,这个「选择」本身就包括了思考和决策。
想「无脑放松」的人不愿意去B站「动脑选择」,这是第一层的心理预期不匹配。
第二层是时间成本的不适应。长期刷短视频的人习惯在前10秒甚至前3秒获得感官刺激,很难忍受5分钟以上的铺垫,更别说「闲聊」的视频播客了。因此,在这种上网需求与用户习惯都存在巨大壁垒的情况下,用户难以相互迁移或转化。即使抖音用户刷到了视频播客并对此感兴趣,也很难去B站看完超1小时的原视频。
那本身就爱听播客的人呢?笔者认为,一部分播客用户会成为视频播客的新用户,但并非大面积迁移,而只是将其作为一种调味剂。
因为纯音频播客有其无法被替代的根本优势,那就是伴随性。你可以在开车、走路、做家务、健身的间隙随时打开播客,虽然眼睛和双手被占用了,但耳朵还能接收信息,将枯燥无味的大段时间有意义地填满。而视频播客只能「侵入」这些场景,分散注意力,达不到恰如其分的「伴随」。
其次,视频播客因为没有明确的范畴,就被广泛地定义为「有画面的谈话」。不少原身是访谈节目的媒体也开设了视频播客专栏,@新世相 推出韩女作家访谈系列的视频播客,并与此前的访谈一并归入视频播客的合集,人物杂志的访谈视频账号@是个人物 不改变任何内容或形式,也在「视频播客」成为话题后将其作为后缀写入标题。
由此看来,视频播客只是传统访谈视频的AKA别名,形式大于内容。
等这股热潮成为过去时,真正留下来的还是那批本来就会看访谈的观众,其中还不包括那些被实景访谈、跟拍访谈等创新形式「拐跑」的观众。
视频播客是视频与播客的融合产物,却没有发挥出「1+1>2」的功效,反而折损了各自的最大优势。如此还能够撑起目前的「繁荣假象」,无疑是名人效应的功劳。
无论在哪个平台搜索「视频播客」,首页跳出来的绝对是两三张熟悉的面孔——杨迪对话金靖、鲁豫对话窦文涛、杨天真对话嘻哈王越……
或许它不应该叫「视频播客」,而是「名人对话」。
看到这,不知道大家有没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前几年直播卖货成为风口,文娱明星们纷纷下场,使其成为常规化的代言行程。这次轮到了视频播客可能成为风口,他们又争先恐后地扎堆,利用自身热度轻松地抢占先机。
原本就在公共场域内拥有发言权的一群人,在新的交流场域内又圈占了一大块地盘。
这与现代播客「去中心化」的初衷背道而驰。21世纪的播客之所以能兴起,不仅在它随处可听的伴随性,还有最根本的「平民化」特点。它以「一支麦克风一台电脑」的低成本制作赋予了普通人制作和分发内容的权利,让大家能在公共场域内「说点想说的」。
而视频播客甫一出现就成了为名人造势的工具。
不可否认,明星的故事大多比普通人更具吸引力,但并不代表它值得「倾听」。光靠名人效应,视频播客确实可以迎来短期繁荣,却很难走得长远,极有可能步传统访谈节目的后尘,逐渐被其他视听形式取代,淡出大众视野。
了解播客的人或许会说,美国播客靠的不也是名人效应吗?
可以说是,也可以说不是。首先,美国视频播客中的名人领域甚广,涵盖文娱体育、商业时尚、科技领袖、政治人物。各界人物的参加既保证了影响力与覆盖面,也促成了播客内容的多样性与可持续性。
与此同时,演讲文化的流行也使得美国名人更愿意也更有能力在公众面前高效表达,塑造个人和公司形象。
最典型的例子是2024年美国总统大选之际,特朗普放弃了CBS、NBC等传统电视访谈,转而参加乔·罗根的播客节目,两人的三小时长谈在24小时内创下2600万次的观看记录,所触达的潜在男性选民数量远超三家主流电视媒体的曝光总和。
所以在美国,通常不是播客需要名人,而是名人需要播客。
再者,美国播客市场已经形成了庞大的广告市场,头部播客主持人能获得丰富的回报,例如乔·罗根与Spotify签订了价值2.5亿美元的独家合约,而采访过美国副总统哈里斯的库珀也与美国音频娱乐公司达成了1亿美元的合作协议。播客对主持人来说是一项严肃的事业,而不是借各种原始人脉开辟的副业。
由于文化背景和商业体制的不同,「名人效应」并不足以支撑起我国播客产业的长盛。
那么,出路在哪?
视频播客的热潮既然始于B站、小红书等自媒体用户云集的社交平台,使其迸发创新活力的最佳方法莫过于鼓励用户参与创作,将诞生于「普通人渴望被听见」的播客制作权重新交予普通人。
B站显然也意识到了这一点,推出「视频播客出圈计划」,投入10亿级冷启动流量,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免费录制场地,同时将专属的AI创作工具开放给播客创作者。不过由于时间尚短,这些扶持策略暂未呈现出明显的激励效果,也就是说,普通人还没能够形成足够的创作声量。
说完平台的外部扶持,当然还要再聊聊内容创作。
上文提到视频播客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缺乏独特性」。对此,笔者认为可深入探索的路径有两条:「娱乐化」或「专业化」。
说到「娱乐」,自然少不了以综艺著称的韩国。从2007年播出至今的长寿电台节目《Radio Star》,起初只是韩国综艺板块《黄金渔场》的一个几分钟栏目,后被扩充至70分钟,并逐渐发展成MBC的代表综艺,至今已播出18年。
它的独特之处在于主持人直言不讳、辛辣提问的风格,时常向嘉宾抛出一些尖锐敏感却又尺度得当的问题,制作出许多火花四射的名场面。节目最后也设置了「我的人生歌曲」环节,由嘉宾选择一首对自己有特殊意义的歌曲并演唱,期间穿插谈话。
显然,这是更偏向综艺的播客形式,也可以说是「名人效应」的最大化应用。它的优势在于以低于普通综艺的制作成本俘获综艺观众,收视率抗打,广告收益也不是问题。除此之外,引入直播模式、增加互动环节也是常用手段,旨在将播客的真实性发挥到极致。
而「专业化」路径是指内容的专业化,通过主持人或嘉宾的专业背景打通各领域的「知识交流」,比如科技大佬、文化学者、时尚领袖、农学专家、人民教师等等。
B站科技圈UP主@图灵的猫 就开设了「百大AI应用视频播客」专栏,对话纳米AI创始人周鸿祎、智谱CEO张鹏等行业头部人士,主打内容垂直度、高门槛与稀缺性,让晦涩难懂的专业知识通过接地气的播客形式招揽更多观众,视频中间也能穿插产品示意图和演示视频,比纯音频播客更清晰易懂,也更能吸引垂直广告主的投放植入。
相较于正式严肃的传统访谈,视频播客更能以轻松的闲聊让普通嘉宾消除紧张,乐于表达,也就更能触及访谈难以达到的深度,从而具备前所未有的独特性。
我国的视频播客正处于一个充满潜力又需要冷静探索的阶段,站在名人的肩膀上是高起点,但也容易风大迷眼。
无论是探索专业化还是娱乐化的发展路径,本质上还是要找准自身独一无二的优势。
如若只是将视频播客作为一个新噱头,而底层的创作逻辑还是「换汤不换药」的老一套,那么它的未来也只能是被新潮流取而代之,沦为历史车轮滚滚向前的车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