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信扫一扫咨询 >
很多人见过优秀的设计产品,往往惊叹这些作品的作者怎么会有如此“高超”的能力,其实大家所不知道的是在设计这一领域,优秀的用户界面(UI)设计不仅仅是视觉上的美感,更是对用户心理的深刻理解。今天为了解读这些作品背后的“神秘力量”,小编将带你深入了解优秀 UI 设计背后的心理学原理,揭示为什么某些设计能够让人感到自然、流畅,甚至在无意识中提升用户体验。

你肯定遇到过那种用起来恰到好处的设计。一切元素仿佛都在它该在的位置,你无需费力去辨认、思考,也不会气得乱点一通才能搞明白。
这可不是什么魔法,背后靠的是心理学原理。
出色的用户界面(UI)设计,可不只是因为你选对了蓝色色调,或者用了漂亮的字体。它之所以行得通,是因为它洞悉人们的思维方式:知道人们会注意什么、忽略什么,以及什么会让他们暗自吐槽。
下面咱们就来剖析一下优秀 UI 设计背后的心理学原理,这样你就能打造出让用户即便还没喝咖啡,也觉得自己聪慧过人的体验。
关键在于:人类的大脑很强大,但也超级 “偷懒” 。
我们一直都在努力节省脑力。这就是为什么优秀的 UI 设计不会让人们进行没必要的思考。要是你的应用程序用起来像解谜游戏,用户会直接离开,说不定走之前还会留下一篇言辞激烈的差评。
设计不是为了炫耀你有多聪明,而是要让用户感觉自己很聪明 。
这些技巧能让大脑 “不宕机” :
把复杂内容藏起来,等需要的时候再展示。(对,说的就是你 “高级设置” 。 )
希克定律很简单:你给别人的选择越多,他们做决定花的时间就越长,而且越想哭,或者直接放弃。
你有没有盯着一个按字母顺序排列,从 “阿富汗” 开始罗列了 30 个国家的下拉菜单发懵?就是这种情况。
设计要做的是减少决策难度。不是剥夺用户选择自由,而是让选择路径一目了然。
像极简主义者一样设计:

小得可怜的按钮、细得离谱的文本链接,还有关闭按钮 “X” 比果蝇还小的可关闭弹窗。
我们都为此吐槽过。菲茨定律表明,点击某物所需的时间取决于两个因素:目标的大小和距离。所以,要是你想让用户真的去点击按钮,那就得让它便于点击。
实用建议如下:

用户看屏幕可不是从上到下逐行阅读,他们浏览的样子就像喝了浓缩咖啡的松鼠,这儿瞅瞅那儿看看。
所以,你得像指挥家引领管弦乐队那样把控视觉层级。通过尺寸、颜色、粗细和间距来告诉用户:“嘿,先看这儿!”
要是没有视觉层级,所有元素都在争抢用户的注意力。可要是所有元素都在大喊大叫,那就什么都听不见了。
不妨试试这些方法:
你或许想成为按钮设计界的毕加索,或者重新发明导航栏。但你猜怎么着?人们偏爱他们熟悉的东西。
登录表单总是按固定顺序设置邮箱和密码输入框,这并非偷懒,而是因为大家对此熟悉。
具体做法如下:

格式塔心理学本质上是我们大脑快速解读现实的方式。我们不会把事物看成孤立的元素,而是依据接近性、相似性、对齐方式和连续性对它们进行分组。
如果你的用户界面(UI)不遵循这些模式,用户就会感到困惑。而困惑会让用户迅速关闭页面。
举例如下:
告诉你个秘密:人们做决策时凭的是情感,之后才从逻辑上找理由。这一点在 UI 设计中同样适用。
想想看,你有没有因为某个按钮给人的感觉很好就点了它?比如那令人愉悦的悬停效果,或是那巧妙的动画。
设计能引发愉悦感,也可能带来挫败感。
如何从情感角度进行设计:

用户不会记得使用过程中的每一秒,他们记住的是最强烈的瞬间和结尾,这就是峰终定律。
所以,如果你的结账流程十分顺畅,但确认页面却像 404 错误页一样糟糕,猜猜他们会记住什么?
设计小贴士:
要是用户不确定某个按钮的功能,就会犹豫不决。而这种犹豫会破坏操作的连贯性。
最出色的用户界面(UI)能消除疑虑。它们仿佛在告诉用户:“嘿,点这儿,放心,不会误删所有东西。”
可以利用以下方法:

说实话,有时候你确实没时间从头构建每一个流程。这时候,像 “Made in Figma” 这样的插件就能救急。
它能让你直接使用预先构建好的 UI 流程和组件,这些都遵循了最佳实践。无需猜测,也不用到处找灵感。就好比有个不唠叨的设计副驾在帮你
当我想在不牺牲质量的前提下快速推进工作,或者大脑靠咖啡因强撑,只需要一个可靠的布局来开展工作时,我就会经常用它。
首先,感谢你。显然你对优秀设计非常上心。
其次,这里有一份基于心理学的 UI 设计小抄:
……